(通讯员 宋玉 高智轶 孙浩 梅馨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赛事长效机制。
3月13日晚上7点,学院于第四教学楼六楼会议室(南4601)举办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出席人员有党委书记王浓章,副书记、院长吴吉林,副院长刘卫国、卓德兵,系主任杨靖、孙青,以及指导老师和参赛团队成员们。会议由王浓章主持。

(图为比赛现场 孙浩摄)
本次“挑战杯”涵盖自然科学类、哲学社会科学类以及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别,吸引了众多优秀团队积极参与。其中,14支团队入围最终答辩环节。

(图为参赛人员演讲 孙浩摄)
答辩环节分为项目陈述与评委提问两个部分,旨在为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全国性赛事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推动学术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各项目负责人在赛前经过系统化的准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凭借沉着自信的台风和精准凝练的语言,以PPT演示的形式,全面展现了项目的创新亮点与实践价值。他们的出色表现,充分体现了学院青年学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评委们从作品的社会价值、实践过程、创新意义、发展前景和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专业的指导。他们在充分肯定各参赛项目亮点与优势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为作品后期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图为王浓章书记主持 孙浩摄)
院长在点评时进行总结。提出四个进一步,进一步破题、进一步积累、进一步导师指导、进一步传帮带。未来的科研工作要以“高位选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立足学科前沿、聚焦社会需求,打破学院界限,积极向省级、国家级竞赛发起挑战。同时,要加强科研团队的协作,注重长期积累和案例学习,深化师生联动机制,扩大赛事影响力,打造更具示范性的学术品牌。

(图为吴吉林院长点评导参赛作品 宋玉摄)
会议要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定要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因素。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于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于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于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此次比赛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展示创新实力的广阔舞台,有力推动了学院创新教育向纵深发展。我们期待晋级团队在后续赛事中继续砥砺前行,以更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社会担当。同时,也希望学院全体青年学子能够以此次竞赛为契机,用科技之笔绘就工程蓝图,以创新之力回应时代课题,为学院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审/校:张晓阳,二审/校:李大军,三审/校:王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