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学院实践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2024年1月,吉首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组建多学科交叉实践团队,深入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武陵源区,对龙尾巴村、野鸡铺村、泗南峪村、张家界村、吴家峪村开展为期15天的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系统梳理各村特色资源与发展模式,挖掘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龙尾巴村地处天子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拥有绝佳的观景视野。全村依托绝版区位优势,创新打造“高端民宿集群+生态景观”发展模式。目前拥有32家精品民宿,其中8家获评五星级标准,客房总量达400余间,年均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践团队调研发现,该村通过“公司+农户”运营机制,将12栋百年老宅改造为特色民宿,既保留土家族传统建筑风貌,又融入现代居住体验。村民李大姐经营的“云栖阁”民宿,采用全透明星空房设计,配合山间雾气形成的天然帘幕,成为网红打卡点,旺季日均营收突破万元。

龙尾巴村调研场景
隐藏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北侧的野鸡铺村,保存着完整的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实践团队在村口偶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彭奶奶,她正在自家庭院演示“西兰卡普”织锦技艺,色彩斑斓的土家织锦引得游客驻足拍照。村集体打造的“非遗工坊”已吸引17位手工艺人入驻,开发出织锦、竹编、蜡染等30余种文创产品,日均销售额达8000元。

野鸡铺村调研场景
沿着金鞭溪溯源而上,便来到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泗南峪村。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2%,负氧离子浓度常年保持在每立方厘米1.2万个以上。实践团队注意到,村里将污水处理系统与景观设计巧妙结合,建成地下式生态湿地公园,既解决排污问题又营造亲水空间。村主任王建国说:“我们严格实行‘山长制’管理,每个山头都有专人巡护,近三年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旅游项目12个。”依托优质生态资源,该村重点发展徒步穿越、溯溪探险等户外运动项目。泗南峪村与专业户外机构合作的“张家界地貌科考线”,包含玻璃栈道、岩壁攀岩、溪降等12个挑战项目,开业半年即接待游客4万人次。

泗南峪村调研场景
作为距离武陵源核心景区最近的村落,张家界村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既要发展旅游又要守护遗产。实践团队调研发现,该村创新实施“网格化遗产保护”机制,将核心景区周边划分为16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文物保护员和生态护林员。村民彭师傅担任网格员已有8年,他每天都要巡查3公里长的游步道,记录地质变化和游客行为。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该村开发出独具特色的科普旅游产品。联合张家界地质公园推出的“张家界地貌研学营”,包含地质构造解析、岩石标本采集、生态影像拍摄等内容。

张家界村调研场景
位于武陵源东大门的吴家峪村,是游客进入核心景区的必经之地。该村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服务体系。村口的“土家印象”商业街,集聚了非遗工坊、特色餐饮、文创商店等38家商户,其中90%由返乡青年创办。

吴家峪村调研场景
经过深入调研,实践团队总结出武陵源区乡村振兴的三大经验: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二是创新“文旅+”融合模式,推动产业跨界协同发展;三是建立“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民持续受益。但也发现存在同质化竞争、专业人才短缺、智慧化水平不均衡等问题。
(一审/校:李大军,二审/校:卓德兵,三审/校:吴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