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吉首大学实践团队赴恩施大峡谷、武隆卡斯特、铜仁梵净山景区周边社区调研

时间:2023-08-28 作者:  点击:[]

(撰稿:学院实践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20238月,吉首大学文旅融合研究团队深入武陵山区腹地,对恩施大峡谷景区沐抚村、营上村、木贡村,武隆喀斯特景区荆竹村、明星村,铜仁梵净山景区梵净山村、云舍村、寨抱村等特色村落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农户访谈、数据采集等方式,系统梳理各村依托自然禀赋与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恩施大峡谷景区周边三村

沐抚村:地处北纬30°神秘地带的沐抚村,拥有全长6.2公里的绝壁峡谷景观。该村创新“地质奇观+土苗文化”双轮驱动模式,建成悬崖酒店集群与云端玻璃栈道,形成“日观峡谷云海、夜赏星空帐篷”的全时旅游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8万元。

营上村:深挖传统农耕文化,打造“四季田园”体验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高山有机茶园3000亩,配套建设茶文化体验馆与手工制茶工坊。村支书黄明介绍:“我们开发的'明前茶采摘+土家罐罐茶'体验项目,每年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茶叶附加值提升40%。”

调研团与营上村村委成员合影

木贡村:依托千年茶马古道遗存,构建“古道探秘+民宿集群”复合业态。修复明清时期风雨廊桥5座,打造崖壁客栈群落,推出“马帮驼铃”主题夜游项目。村民自发组建民俗表演队,土家摆手舞演出场均观众超千人。

调研团与木贡村村委成员合影

武隆喀斯特:地球记忆的诗意栖居

荆竹村:凭借9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和每立方厘米1.8万个负氧离子的优质空气,建成西南首个“碳中和示范村”。通过“生态修复+低碳旅游”模式,将废弃矿坑改造为喀斯特地质公园,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能源自给。民宿经营者李大姐说:“自从装上雨水回收系统,每月节水30%,游客还主动为环保体验付费。”

调研团与荆竹村村委成员合影

龙堡塘村:龙宝塘村位于仙女山镇东北方向,距镇政府3公里,离县城28公里。该村正处于仙女山脚下,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境内有3家特色农家乐,分布于自然山水中,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每处农家乐都集餐饮、住宿、停车、娱乐及会议于一体,设施齐全,服务周到,是我们休闲、旅游、避暑的一大好去处。龙宝塘村有山有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田园风光优美,武隆县著名饮水工程中心庙水库就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

调研团与龙堡塘村村委成员合影

明星村:依托天坑地貌开发极限运动项目,建成西南首个天空之镜”网红景点。与专业机构合作的喀斯特地貌研学营”,包含溶洞探险、暗河漂流等8个体验项目,开业半年接待青少年研学团队120批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户均增收2.5万元。

调研团与明星村村委成员合影

梵净山麓:山地文明的当代重生

梵净山村: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缓冲区,创新实施文化遗产活化工程”。修复明代护国禅寺建筑群,开发晨钟暮鼓”祈福体验项目,联合清华大学打造数字化佛文化展馆。村主任杨帆介绍:数字化展示使年轻游客停留时长提升60%,文创雪糕年销量突破10万支。”

调研团与梵净山村村委成员合影

云舍村:中国土家第一村”为品牌,构建非遗+旅游”产业链。组建土家婚俗表演队,开发傩戏面具DIY、花灯制作等12个体验工坊。村民田芳的扎染工坊月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带动12户脱贫户就业,她说: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把钱赚。”

调研团与云舍村村委成员合影

寨抱村:深耕侗族大歌”非遗资源,建设原生态音乐营地。与中央民族乐团合作打造天籁之音”实景演出,开发侗布染织、油茶制作等传统工艺体验。村支书吴明表示:今年国庆期间,侗族刺绣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40%。”

调研团与寨抱村村委成员合影

实践启示与未来展望

调研发现,武陵山区乡村振兴呈现三大创新路径:一是微改造、精提升”的保护性开发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遗产活化;二是生态银行”运营机制,将碎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资产;三是主客共享”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游客与居民和谐共生的旅游社区。

(一审/校:李大军,二审/校:卓德兵,三审/校:吴吉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