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本科教育>>正文

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时间:2015-05-18 作者:学院办  点击:[]

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

一、规划背景

1、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战略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求,要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创新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水平的研发机构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并且进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担负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推动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使命。中国的大学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首先就要将自身建设成为创新型组织,各种创新要素富集、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机构,成为国家和社会创新的发动机。

2、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战略是吉首大学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201411月,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448号),明确要求以改革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包括科技评价、科技奖励、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手段等;以需求带创新,紧紧围绕国家、区域创新需求,注重高校在支撑和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协同提质量,支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科教融合、科教协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创新体系建设,要以本学校创新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学科的合理布局,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以文化育卓越,营造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强化科技资源开放,推进科学普及,改进学风建设,鼓励科技卓越追求。

吉首大学是办在民族地区的省属地方综合大学,在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准确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把吉首大学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的地方综合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改变过去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坚定地以“内涵为主、质量立校”作为重要方针和根本导向,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提升效益上。着重解决投入与产出不适应和高新人才稀缺资源瓶颈两大问题,避免出现发展目标和学科结构的趋同化,即办学没有特色。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遏止由于要素投入增加而导致的产出递减的趋势,突破由资源与要素短缺所造成的瓶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学院简况

1、学科专业

学院现有园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土木工程5个本科专业,以及“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园林与景观设计”艺术设计领域专业硕士点方向1个,其中园林专业为学校服务武陵山片区特色专业群建设点和校级重点学科,城乡规划学为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地理学、土木工程4个一级学科,优先发展城乡规划学学科和土木工程专业。

2、人才培养

按照学校转型发展战略部署和改革发展方向,适时调整学院办学思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学科优势、增加核心竞争力、营造和谐学院。牢固树立“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观,根据自身实际并结合当前国家土木建筑与规划设计行业现状,科学确立了立足地方,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学院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改革。认真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过程管理,将入学教育、专业学习、实验过程、教学实习等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内容;以质量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突出高级应用技能培训,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打造精品课程;改革培养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土木建筑与规划设计类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经常承办全校性的学科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多,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项目立项级别高,屡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项目。学生就业情况好,毕业生就业率逐年递增,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3、科技服务

学院紧紧围绕武陵山片区开发,切实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实现了国家级项目的突破,主持、主要参与国家自科课题4项。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先后承担了“重庆秀山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湘西自治州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张家界市永定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永定区包公山村观光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等地方服务项目30余项,通过整合学院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武陵山片区的资源开发、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目的意义

1、进一步提升学院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学院科研发展和协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自主创新型师资队伍,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保护,创新价值得到更大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从而提升学院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加快实现学院转型发展

学院仍然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学院,由于资源约束,特别是师资队伍短缺,转型升级之路面临着困难与挑战。要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飞跃,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缺乏可以照搬的经验。必须抓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后来居上,建成一流强院。

3、全面提高学院办学质量

全面提高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科质量、人才质量和管理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评价标准、学科发展、科研水平的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方面,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突破,形成符合学院实际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二章 “十二五”科研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院按照“转观念、调结构、扩规模、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在队伍建设、对外交流合作、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扩大了学院的办学影响,而且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队伍建设初具规模

引进博士1名、硕士9名,选派8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聘请了3名特聘教授、7名客座教授;晋升教授1名、副教授3名。

2、对外交流合作初具影响

学院与康奈尔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方测绘集团、湖南建工集团、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南中大规划设计院、湖南中规设计院、张家界规划局、国土局、建设局、林业局等40余家单位开展了交流合作;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项目逾10次;举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学科竞赛5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5人次。

3、科技创新初显成效

主持、主要参与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8部;申请实用外型专利14个。

4、社会服务开始起步

承担了“秀山县十三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湘西州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永定区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永定区包公山村观光休闲农业园总体规划”“张家界市中心城区照明规划”、“宣恩县和平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经费80余万元。

5、体制机制建设逐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学院建立完善了由院长、院长助理、科研秘书组成的科研管理队伍,职责分明,服务师生;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按照学校科研工作量核算办法计算工作量,纳入学院分配办法予以资助;学院制定了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为社会服务项目提供场地、设备等,鼓励项目经费入学校账户,不提取或象征性提取管理费。

二、基本经验

“十二五”期间学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科研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1、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展

通过对口支援、联合办学、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措施,争取利用中山大学、南方测绘集团等高校及企业的人才、技术及平台,培养师资,加强学科实力。

2、响应专业办学需要,务实发展

按照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提升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明确教师学科方向,聚力发展

学院搭建了四个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教师按学科归队,组建学科团队,集中力量建设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等优势新兴学科。

三、突出问题

1、学科力量亟待加强

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缺乏,教授、博士数量少,学科骨干力量严重不足,校级创新团队缺失;对外交流不够,学术氛围不浓,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较少。

2、创新平台亟待建设

省、校级科技创新平台与省级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缺失;测绘、规划、设计与施工等资质平台空白。

3、成果转化亟需重视

专利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奖缺失;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意识有待加强;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服务项目有待突破。

4、体制机制亟需完善

师生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有待加大;高效、可行、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与完善。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国家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为契机,以深入实施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以人才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促进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为重点,按照“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实提高、服务地方、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力争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果,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示范的创新型学院。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学院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激励教师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团队实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成为推进学院发展的源动力,学院科技工作实现“五大提高、三大突破”。

五大提高:教师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团队整体实力的大幅度提高,科研项目、经费和成果从数量到质量大幅度提高,科技服务地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国际国内协同合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大突破: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点突破;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国家级科技成果突破。

2、阶段目标

1)立足学科优势,结合地方需求,凝练科研创新发展方向

围绕武陵山片区区位、资源、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等的优势与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需求,2-3年内逐步凝练符合学院科研基础与学科特点,易于形成优势、具有一定特色的科研创新发展方向2-3个。

2)凝聚与培育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团队创新能力与水平

依据科研创新发展方向,构建以武陵山区地理信息系统、西部地区城乡规划与建设、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大鲵、花木、地貌等)开发与应用等为核心研究内容的科研创新团队3-5个,加大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升团队创新能力与水平,建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

3)整合优势资源,搭建科研创新发展平台

整合学院学科优势资源,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优化学科结构,依托南方测绘集团、湖南建工集团及地方联合办学相关单位优质资源,搭建科研创新发展和服务平台,构建集专业研究、公共服务和协同创新为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群。力争建成国家级科研创新发展平台1-2个,省级科研创新发展平台2-3个。

4)完善管理制度,构建科研创新驱动机制

制定与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加大科研创新奖励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加强科研创新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研创新驱动机制。

5)培育系列科研创新成果,产、学、研、用相结合,充实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依托科研创新发展平台,紧贴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围绕科研创新发展方向,培育“武陵山区基础地理信息与区域规划协同服务平台”、“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 武陵山民居建筑与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中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特色资源利用”等方向的系列科研创新项目。产、学、研、用相结合,提升办学内涵与服务地方能力,力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省级科研课题立项8-10项。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在培养出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创新骨干的基础上上,分批、分层次、有重点地建设好四个一级学科,争取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实现学科全覆盖、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有突破,打造12个国、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科研创新团队。

1、引进学术带头人1-2人、博士3-5人,培养博士10-15人;

2、重点建设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力争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2个;

3、加强建设地理学、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成校级科研创新团队5-8个。

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一手抓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的创建,谋划平台群的建设;一手抓测绘、城

乡规划、景观设计、工程检测等资质申报,组建社会服务平台。

1、围绕学科优势和地方需要,建设专业研究、公共服务和协同创新科研创

新平台群;

2、力争省级、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有突破;

3、建成校级科研创新平台4-5个;

4、建成测绘、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工程检测等乙、丙级资质平台2-4个。

三、科技成果

在培养一批科研创新骨干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国家级课题、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承担多项重大社会服务项目。

1、发表核心论文60篇以上,申请专利30项以上,出版学术专著3-5部;

2、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以上,省部级课题10项以上,省厅级课题30项以上;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

4、完成重大社会服务项目5-10项,经费突破1000万。

四、对外交流合作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术视野,扩大学术影响。

1、资助科研创新学术带头人、科研创新骨干国外访学、进修2-5人次;

2、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15-30人次;

3、主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5场;

4、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学术报告5-10场。

五、体制机制建设

改革与完善创新驱动与科技发展相关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重大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孵化保驾护航。

1、改革与完善现有的科研考核办法与制度,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师生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

2、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对于潜心重大科技创新的师生,应放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保障师生必要的研究经费与生活费用;

3、强化竞争政策和创新意识,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师生的创新动力,对于懒散、缺乏创新意识与动力的师生实施末位淘汰制,成果突出者在年度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对“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措施进行系统性规划,包括将要突破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关键资源保障等。

一、重大政策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调整和更新现有学科的研究方向,巩固和提高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培育和建设具有前瞻性和符合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的新方向。对社会急需、对学科发展起关键作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带动所属学科向更新、更好方向发展,形成特色和优势。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从谋划武陵山片区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争取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政府的支持,在财政资金、土地置换、人才引进、教师住房、科技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争取得到更大的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在新一轮跨越发展具有稳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重大改革措施

一要以改革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包括科技评价、科技奖励、成果转化、科研经费、治理体系等。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制订以绩效为导向的人事考核和岗位聘任办法,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推进科研业绩评价体系改革,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要以需求带创新。紧紧围绕区域创新需求,注重学院在服务地方,支持和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三要以协同提质量。支撑内涵式发展,促进科教融合、科教协同,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要完善创新体系建设。要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学科的合理布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

五要以文化育卓越。营造宽松的创新科技文化氛围,强化文化的引领、培育作用,推进科技自觉性,营造科技良好氛围,追求卓越创新科技。

三、关键资源保障

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出。协调促进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管理人才、服, 务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健全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院发展目标定位要求、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围绕“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基层学术组织建构方式,建立有序的团队协作模式和合理的业绩分配机制,提高团队创新活力。改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环境。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强统筹规划和投入力度,促进人才队伍的高端化、团队化、职业化、国际化和博士化进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智慧不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根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特点,建立健全人事考评体系,形成一整套科学公正的分层次、分类别的人事考核与管理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通过改革投入方法、加强投入监管、实施绩效考核等措施,有效提高办学资源的配置质量,提高资源投入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关联度。资源流向主要应向投入产出效益高、有利于形成标志性成果、符合学校建设与发展战略需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等创新载体倾斜,推动实施空间资源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建立教学、科研等各类用房的定额管理与科学的用房调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成为办学资源的一块增生地。合理分配研究生招生资源,把研究生培养与创新驱动、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有实力和有潜力的基层学术组织可持续发展。

加大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争取各级政府的重点专项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横向科技合作,增强“造血”功能,争取来自企业的研发服务收入有较大增长,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学院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重点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奖励、学术专著出版、学术交流及对外争取科研项目等的资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并为教师按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一定的配套经费。

加强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建立若干面向区域主要产业集群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科研大平台,实施“大平台培育计划”。鼓励和支持国家重点扶持相关领域和基础前沿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包括新型城镇化创新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宜居村镇、综合运输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相关学科和领域的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