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吉首大学土建类专业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实际出发,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对接行(企)业,产教融合,积极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勇创新”的城市规划师、土建工程师、建筑设计工程师、园林设计工程师等土建类专业实践创新型工程师。
|
土建类专业“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
1.落实土建工程师培养定位,明确实践创新培养规格
清晰培养目标。服务地方城乡建设需求,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培养服务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城镇及乡村建设发展急需的基本素质全面化、知识结构复合化、专业能力执业化,实践创新特质强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勇创新”的城市规划师、土建工程师、建筑设计工程师、园林设计工程师等土建类专业人才。
构建能力矩阵。以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按照城市规划工程师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能力矩阵,将建筑形体与空间设计能力、徒手快速表现与构思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社会调查与现状分析能力、规划设计与表达能力、主要专业软件掌握与应用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组织能力、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等8项能力落实到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中。
突出实践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设置了独立实训与实验、课程设计周、集中实践教学周,保证土建类专业实践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30%以上;明确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至少为4个学分,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专业软件应用培训、学科竞赛活动、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获得创新学分。
明确培养规格。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与工程师培养要求,明确实践创新型土建类专业工程师的基本、综合规格。基本规格包括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全面的科学素养等素质,特色民族文化、扎实的乡土地理、丰富的人文科学等知识,良好的沟通表达、高效的团队协作、主动的学习思考等能力;综合规格包括高超的动手技能与积极的创新思维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与务实的经营管理知识,深厚的工程实践与先进的设计创新能力。
|
土建类专业素质、知识、能力结构 |
2.构建“五位一体”培养体系,搭建协同共享培养平台
构建“五位一体”培养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以观念转变为先导,构建了“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对接行(企)业、产教融合、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系统,“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勇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理论、实践、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支撑系统,“融合式、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系统,学校、行(企)业、第三方机构、教师、学生“五结合”的质量保障系统,即“理念、目标、支撑、方式和保障”相互作用的“五位一体”的开放、多元、协同式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学科融合创新培养平台。通过建设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园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园林与景观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硕士方向、“力学与工程”湖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规划设计工程实践”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民族艺术传承保护与规划设计”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团队等项目,搭建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等学科的融合创新平台,开展对土建类专业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培养。
搭建校企协同实践培养平台。通过建设“吉首大学—南方测绘集团”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与城乡规划”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吉首大学—湖南建工集团”校企战略合作基地、“吉首大学—远大学院·远大住工集团”校企战略合作基地等30余个基地组成的基地群,以及与张家界市规划局、住建局、国土局、林业局等实施联合办学,搭建了校企协同实践平台,开展对土建类专业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搭建部省共建理论培养平台。通过建设“规划与设计基础”“虚拟现实与模型制作”“土木工程与力学”“工程结构”“数字地理与规划信息技术”“建筑学专业实验室”等6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简称部省共建项目),搭建了部省共建理论平台,开展对土建类专业工程师的理论能力培养。
3.创新多维融合培养机制,强化“54321”培养路径
实施校企多维融合培养机制。通过与行(企)业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共搭育人平台、共建实习基地、共享技术力量、共攻技术难题、共挑工程项目,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企)业需求标准、培养标准与实践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与工程项目、专业认知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专职教师队伍与兼职教师队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教学评价与行(企)业评价等7个方面的融合,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创新了融合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54321”土建类工程师培养路径。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方式与方法,突出实践与创新育人。将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大力开展“实战式、沉浸式”项目训练和学科竞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形成“五结合、四模块、三方式、两驱动、一目标”的分层次、多元化、融合式培养路径。五结合,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结合专业特点、结合行(企)业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条件、结合学生潜质与就业意向等五种实践创新教学内容构建方式的结合;四模块,即基本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等四类构建实践创新内容体系的模块;三方式,即小班授课、工程项目分组授课、一对一口传身授式师徒授课等三种实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两驱动,即包括基本能力目标、实践能力目标、创新能力目标的目标驱动和包括工程设计类实际项目、工程施工类实际项目、工程管理类实际项目的项目驱动;一个核心目标,即提高学生专业工程实践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
4.夯实关键培养节点,提升实践创新型工程师培养质量
重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结合专业建设与地方发展需要,积极踊跃地开展特色教材编写,主编了《景观规划设计》《土木工程实验》《测量学》《园林工程管理》等特色教材25本。另一方面,不断总结一线教学经验,结合课程教学规律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积极建设《房屋建筑学》《工程制图》《材料力学》《城市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等改造课程、新开课程、教学改革课程、信息化课程与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等40余门课程。充分优化了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核心课程授课质量。
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一是全面修订了《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学科竞赛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实践创新中心管理办法》《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等20余个实践创新能力教学管理办法。二是聘请行(企)业高学历、高职称技术骨干为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基地指导教师,负责课程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指导;支持专职教师通过进企业工程实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承担地方服务项目等方式强化实践能力教学质量。三是鼓励校内外教师联合申报科研、教改课题,共同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科研课题、学科竞赛等,参加学术组织,举办学术会议等,提升创新能力培养质量。
推行“五结合”质量监控体系。变单一的学生评教师、教师评学生为学校、行(企)业、第三方机构、教师和学生“五结合”共同作用的质量监控体系,变静态评价为动态监控,变目标管理为过程跟踪。
激活内外部办学积极性。外部依托基地组建有企业专家参加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其主体意识;学院内部改革与创新现有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学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行(企)业参与、分层管理、共同发展的办学共同体管理体制与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生荣获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学科竞赛奖项5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考研率稳居全校前列,2010级、2013级的两位同学分别考上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近两年有6名学生被免试推荐到湖南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深造;参与完成《重庆市秀山县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张家界民俗客栈标准》等影响力较大的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受到了中铁十二局、中建五局、湖南建工、湖南路桥等大型央企、国企的一致青睐和高度好评。
原文网址: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9-03/19/content_9062.htm